週日偕外家到將軍澳做節,席間出現了一個似曾相識的鏡頭。
倩寧的表弟柏熹發脾氣,但瞬間已被姨仔收服,並已安靜下來。
但婆婆卻對柏熹謂,別這樣子了,待我抱抱往外行街街吧!
就是這樣,倩寧婆婆抱著柏熹,緩緩地步出酒樓去。
我回頭一看,望著倩寧婆婆的背影,見到一個非常熟悉的鏡頭。
對了,記得倩寧還沒有一歲的時候,在這同一個地點,同一個場合,亦曾出現過同一個鏡頭。這是同一種憂慮的感覺,只是不及當時的濃烈。而心裡,亦出現了一些問號。
而姨仔的目光,已不時向外望去,那一刻,我是理解她的感受。
而我亦沒有估計錯誤,姨仔終於按奈不了,並走出酒樓接回兒子。
坦言,從不喜歡女兒在吃飯的時候,離開桌子走來走去,或往外耍樂。而我亦理解,若要小朋友安安定定耐心地與成年人共桌,必需要自小陪養。唯理想與事實,往往並非如意,儘管是自己的兒女的事情,有時亦「控制不來」。
是的,是「控制不來」,所指的並非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女兒或兒子,而是外父外母,或是老爺奶奶。
從小朋友的角度而言,爸爸媽媽不容許去幹的某些事情,爺爺、嫲嫲、公公或婆婆卻是容許,是怎麼的一回事呢,在小孩子的世界裡,對錯便變得含糊了。而事實上,老一輩對著孫兒,往往是順其意多於逆其意。 而問題往往從這裡開始,矛盾,亦往往傷害彼此間的感情。
曾聽倩寧大姑婆謂,已成為老一輩子的,心態上可不同的了,而他們所關注的,當然是在於兒孫心目中的受歡迎情度,固所做出的一切,一定與作為父母的有所偏差。對小孩們放任的手法,最為普遍了吧!這個不難理解的,為了得到小孩子的認同,順其意而行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,就如我這個父親,為了與女兒維繫和諧的關係,也不其然用上這個不太理想的方法。
為此,對待小朋友的迥異態度,往往促使兩代之間,出現了意見不合的情況。 就如我有一位朋友,他告訴我若遇上外父外母對其女兒的舉動與理念不利或不配合時,會直斥其非,我嘩然!而嘩然的原因,並非因其大膽直接,而是擔心矛盾破壞各人間原先融洽的關係,也許,這是家庭問題產生的過程。
亦有一位朋友,告訴我要考順父母和遵從其意旨,這個我亦當然理解,唯當他們做了一些我認為對女兒不利的事情,我會直言表示不滿!個人認為,這不代表不考順。當然,我那位朋友還沒有子女。
唯若換上是面對外父外母的層面,為免麻煩,我是選擇默不作聲的。就以當年當日那相同的鏡頭為例,女兒被抱抱往外走,我心裡是不想、不安和不滿的,但只得無奈。
兩代間在小孩子的取向,往往因為這些矛盾,好使小朋友們無所於適從。當小朋友出了忿子時,那責任是否一定出現小孩子身上呢,而我們這輩子的成年人,或是老一輩子的長輩們,是否不用負上責任呢?
假如某日,倩寧表弟柏熹於茗茶時鬧著要往外耍樂而大發脾氣,姨仔不依並逗其安坐而不果,婆婆又打算抱其外出以解決問題時,那姨仔會如何處理呢,而襟弟又如何是好呢?而我們又該否責備小朋友不聽話呢?這些將是一個有趣的問題?